中国青年网重庆7月27日电(记者 张亚云)“天上不会掉馅饼,网络刷单都是骗局。”“公检法部门不会索要当事人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这是一段反诈骗提示,不同的是,它是39岁的重庆女民警何巧用手语“说”出来的。和听障人群打交道是何巧的一项“特长”,也是她所在的红岩派出所解决辖区听障人群困境的一项创新。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今年是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六十年间,从浙江诸暨的试点到全国的百花齐放,这一智慧与基层治理实践相结合结出了一串串硕果。
近日,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法治日报社法治网承办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重庆行正式启动。记者跟随采访团一道前往沙坪坝,走进基层派出所、市民综合调解站等,感受新时代枫桥经验如何与脚下的这片热土共生共长、澎湃基层治理的新动能。
(资料图片)
从无声到有声,小小警务工作室撑起一片晴空
社区是何巧“手语之旅”的起点。
三千城社区位于沙坪坝磁器口,这里住着160多名听障人士,都是原重庆高压开关厂的退休人士。“生活圈子小,加上听力障碍,他们与其他居民之间曾一度矛盾纠纷频发。”2014年,刚入警不久的何巧得知情况后,主动向派出所领导提出去三千城服务群众。
何巧向采访团介绍红岩警务站基本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张亚云摄
“以前也基本没有与听障人士打过交道,刚去也不会手语。”这让何巧有些紧张,为了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群体并帮忙解决他们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她开始自学手语,不久后就和小区里听障人士打成一片。
从起初的“巧姐无声警务室”,到如今的“红岩无声警务团队”,何巧和她的同事们与听障人群的缘分还在持续。“除了原来的听障群体,现在还要做好每天上万名游客的服务工作”,今年2月红岩派出所成立了新的红岩警务站,办公地点则设在了渣滓洞旁边,何巧也成为警务工作室的一员。
红岩精神沐风雨,不朽精神代代传。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歌乐山脚下,何巧熟稔于这里昔日的历史,也让她对于红岩精神的传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所保持的信念感,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同样需要。”
“有人突然受伤了,要紧急送医和止血;有说着方言的老人走丢了,要及时帮助回归。”在何巧眼里,这些日常又细碎的事情却极其重要,“虽然游客在一个景点游玩几十分钟,但在这里的体验可能关系着他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在红岩警务站里,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帮助过谁,但却常常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抚平双方“怨气”,人民调解室有了新力量
“市民纠纷中比较普遍的是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家庭纠纷,这些纠纷频率高、反复性强。调解站的设立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处理纠纷。很多时候矛盾不在于纠纷本身的大小,而是双方都‘咽不下’一口气。”28岁的谢春妮是一名律师,也是红岩市民综合调解站的一名志愿者,参与调解工作的两年多里,她每周最多参加过三次调解。
7月25日下午,红岩市民综合调解站二楼调解室正在进行一场调解。中国青年网记者张亚云摄
谢春妮还记得参与调解的某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2022年春节前夕,沙坪坝某广场建筑项目80多名农民工被拖欠了一百多万的工资。眼看无法回家过年,农民工采取围堵、断电等方式要求建筑公司立即支付工资。案件被送到了红岩市民综合调解站,调解员将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农民工代表请到了调解站,“几轮的调解工作后,农民工终于如期在春节前拿到了工资。”
红岩市民综合调解站展示的年度调解情况通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亚云摄
全天候调解服务机制、“一站式”金融纠纷化解、打造首个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站点......自红岩市民综合调解站成立以来,沙坪坝区聚焦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不断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优化人民调解新机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主动跨前一步,持续探索全方位、深层次的调解服务。
矛盾所在之处,即调解所及之地。覃家岗司法所所长颜家红介绍,辖区晚间矛盾纠纷多发,今年2月底,在红岩流动调解桌的基础上还推出了“白+黑”新机制,实现全天候调解服务,进一步推动了警情联动,也实现了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化解。
除此之外,今年5月27日沙坪坝区司法局与谢春妮所在的重庆钜沃律师事务所共同打造的钜沃站正式揭牌运营,如今谢春妮的二三十个同事共同参与该调解站的调解工作。
“这是引入社会力量深化‘大调解’工作的第一步,而这小小的一步,却蕴含巨大的价值,是人民调解机制的内涵增值和外延扩容,是完善‘大调解’体系的增砖添瓦。”沙坪坝区司法局局长秦湛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