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政府主办的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19日在重庆市大足区开幕。
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挪威、英国等国家石窟寺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主题,共同分享经典案例,整合框架思路,探讨技术策略,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建议,为更好地保护石窟寺,需要加强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的研究,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技术攻关,围绕水害、地质环境等核心影响因素开展深入研究,加强预防性保护,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遗产地需高度重视管理规划的完善,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多元的展示利用方式,更全面、立体地呈现石窟寺遗产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提出,石窟寺保护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仍亟须科创中心等大型实验室和数据的支撑,应重视发挥科技平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科技赋能石窟保护研究利用。结合石窟寺保护工作在新阶段的新任务,要权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处理好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的关系,推动结构加固、防渗工程、修复技术、传统材料创新应用、专项检测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
“随着石窟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不仅能及早发现风险因素并及时处置,而且也为莫高窟的开放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以莫高窟近80年的保护工作举例说,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开展文物保护,是做好石窟工作的基础。(完)